“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”
我们一句话也没说过,可我知道她叫邱庆枫。她在一众女生中间很特别--漂亮,朴素,独来独往--这三个特点通常是难以集于一身的。
她穿高领毛衫、水洗布长裤,头发常在脑后一挽,干净利落;我对她身上的色彩了无印象,因为她永远都是行色匆匆。在主楼旁的林荫路,穿过操场的草坪上,图书馆窗下的小路,她背着一个和她瘦小的身形很不相称的黑色书包,鼓鼓囊囊,书本饭盒一应俱全;浓黑的头发中窜出俩条黑线,耳塞仿佛长在她的耳畔。她并不健步如飞,却总是在窸窣窸窣中一晃而过。“唇红齿白,桃花脸,绿鬓朱颜柳叶眉”--像也不像,找不到嫣然含笑的卖弄,她的美是落寞而专注的。
法学院、经济学院和政管系的女生都住在四楼。水房设在楼道中间,我们就楚河汉界地住在两边。平时洗漱,都是从两个极端向中间靠拢。我和她最多的相遇却是在楼梯旁、与宿舍入口相对的一个空房间。有一段时间,晚上十一点熄灯后,我们就在那里看书。女生宿舍只有三楼的会议室是二十四小时供电,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常是近水楼台,先占先得。班主任们也下榻在四号楼,有天赋异禀的女生把持了班主任的房门钥匙,雀占鸠巢。现在想来,邱庆枫也许和我一样,天生怕热闹、认生,因而行为反倒勇猛见长。四楼的这一间空空如也,只得一张布满灰尘的方桌和两把各三条半腿的残椅。我们就在一片黑暗里摸索进来,在桌子两边安营扎寨,各开各的夜车。尽管共处一室,装备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--我还是小农生产方式,由博实采购的白蜡;她却已经步入了电气时代,自备应急灯。就是那些夜里,我曾经心中生疑,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?在一平见方、交杂着灯光和烛光的幽暗中,她只是盯着她的书本,心无旁骛。没有抬过头看我一眼,更没有邀请过我与她分享灯光。我暗自揣度她是自私的,不过很快就否决了--她只是怕与生人交往吧,不想打搅、也不想被打搅,安安静静在眼前的光景里自得其乐。绝世而独立,大抵如此;绝世而独立,却也一语成谶。
就是五月二十日晚上,我拼凑齐了我和她在四楼空房间的每一个晚上。她不是没有幸免的可能,在小白羊,口袋里只有三块钱,她可以向偶遇的那几个同学借钱;守望相助,举手之劳,有谁会拒绝呢?一边是独立羞涩的个性,一边是善良无邪的确信,所以她守口如瓶,下定决心走上那一程。在她的念头里,这世上怎么会有不归路呢?就决绝地上路吧……多少年以后,我看到一些同学在博客里写到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情景,有人忆起她转身的背影,还有那双眼睛,尽是到此就无法自已,长叹不息。
那双眼睛的风情自然天成,是水,装在月牙儿一样的眼眶里,溯洄至微微上挑的眼角,满有灵气的水。
我就住在水旁,西九龙的海边,每一个房间都看得到海。可这海聒噪污浊,我总忍不住拿未名湖来与之相比:
“未名湖是个海洋,
诗人都藏在水底,
灵魂们都是一条鱼,
也会从水面跃起。”
我想过,邱庆枫不是诗人,但她的灵魂是否也已化作一条鱼,就在未名湖,或正深潜畅游,或作锦鲤一跃?
她根本没来得及住进这美丽得“一塔湖图”的燕园,好在我的脑海中还有她在燕园的一个片段。那应该是九九年初秋,几辆大车把我们全昌平的人拉到了燕园,做了北大人,自然要看看正宗的北大是个什么庙。车停在南门附近,不一会儿,几百号人就四散而去,仿佛融化在这校园里,难觅踪迹。我走在向未名湖进发的朝圣路上,遇见她背着标志性的黑色书包,正穿过百年大讲堂,直奔图书馆而去。那时候,百年大讲堂还没有完成装修,宽阔的落地玻璃透出一整面赤裸裸的水泥墙。欧阳曾经跟我开玩笑:“看看啊,明白什么叫‘Bauhaus’啦?”我总清楚记得百年大讲堂这极简主义的史前时代,因为邱庆枫那天,就从那里,走过。她还是一贯的形单影只,别人乐不思蜀,她只想有安静一隅埋头苦读。她不知道我看到她了,她掠过的影子,十几年清晰如昨。
直到她走了以后,我才了解,她孤傲清高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润多情的心。昌平园有一本学生自办的文学刊物,叫《世纪风》,她的遗作就发表在她担任编辑的这本油印刊物上。我忘了题目,大致有一千多字,就是写春天,没有其他人在文字里,只有她和只属于她的春天。那细腻的笔触,必是发自一颗热爱生活、晶莹剔透的心。天地钟灵毓秀,才赋予她美丽的外表而不媚俗艳,一世高洁也柔情万千。她说,就在遗作的结尾,因为爱那春天,她会随春姑娘而去,融入漫天的柳絮飞花之中。原来是“文章本天成”,妙手偶得的还有一个真切的预言。这会是我们的安慰吧--她的美从来都是孤寂而怆然的,最是人间留不住,她就像在遗作中告诉我们的一样,在仲春中奔向了自然。
我终于相信,邱庆枫是诗人,她的灵魂已经化作了一条鱼,就在未名湖,或正深潜畅游,或作锦鲤一跃,或许在唱着:
“就在这里,
让那些自由的青草滋润生长,
让那泓静静的湖水永远明亮,
让萤火虫在漆黑的夜里放把火,
让我在烛光下歌唱。
我的梦,就在这里。”
0
推荐